1897年2月12日,一位名叫马吉芬的九游娱乐美国人在医院愤恨自杀。在马吉芬入殓时,人们惊奇的九游发现,他身着北洋海军军官制服,棺材上覆着一面黄龙旗,墓碑上则同时雕刻着中美二国国旗──黄龙旗还压在星条旗之上。
现如今,马吉芬的墓志铭上这样写着:
“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九游APP另一面国旗的勇士。”(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 )
而1895年2月12日,也是两年前的这一天,马吉芬敬重的中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一位枯瘦的中国老人,以及好友“镇远”舰管带杨用霖殉国。这是巧合,还是马吉芬的刻意?我们现在只能猜测,可马吉芬这个人对于北洋水师的感情却是真实的、深厚的。
初来中国,李鸿章的面试
在马吉芬学了一身海军本领快毕业的时候,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对马吉芬未来影响很大的法案,规定只有当军舰上有缺员时才将学员递补上去。作为补偿,马吉芬得到了一千美圆安置费。六年下来马吉芬到手的只是一千美圆,何况自己还在最好的海军学院里学习过。这让他觉得在国内无法将学识付诸实践,自己一定可以去到国外找找机会。
而此时中国清政府和法国之间的东京湾战争(即中法战争,西方将南海的北部湾称为东京湾)爆发了。马吉芬当即决定,与其荒废了学业,倒不如到黄龙旗下的部队去服役。
可就在1885年4月1日,马吉芬在前去中国的途中就听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向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表示决心议和。这自然是马吉芬最不愿看到的事,战争结束后他极可能无用武之地,加之他手头的一千美圆已经用得差不多了,甚至连买回程的船票都不够,此时的他真是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4月7日,他找到美国驻天津副领事,让他转递自己的求职信给李鸿章;在听说他乘坐轮船的船长要去见李鸿章后,他又千方百计地跟去,就这样,马吉芬终于得以来到直隶总督衙门,见到了这位权倾一时的李中堂。
当时的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其性格直率而高傲,见了年轻的马吉芬就开门见山地问:“你为什么来中国?”
“我希望进入中国的军队服役作战。”
“你想如何进入呢?”
“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个职务。”
“我可没有什么位子可以给你。”
“我想您会有的,我不远万里从美国赶来就是为了谋求一个职务!”
“你准备要什么工作?”
“我希望指挥新购的鱼雷艇加入长江的防卫舰队。”
马吉芬这里提到的鱼雷艇或许是北洋刚刚向德国购买的“乾一”、“乾二”号鱼雷艇,难以想象初到中国的马吉芬竟会如此消息灵通。
或许是他提到的鱼雷艇正合李鸿章当时这个鱼雷迷的胃口,中堂的态度有些生变了,他表示可以给他一个工作,月薪100两,但马吉芬当时只有 24岁,李鸿章觉得他太年轻,便让他先参加一个天津水师学堂的考试,再考虑是否录用。
马吉芬的考试整整进行了一天,他写了15页纸,内容涵盖船舶驾驶、枪炮使用、导航、航海天文学、代数、几何学、球面三角学、二次曲线、其他函数曲线以及积分运算等各门学科,虽然他大概只答对了五分之三,但考官仍对他的成绩很满意,并表示会告知李鸿章。
过后没多久,马吉芬就成为了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外籍教习,也是唯一能同时教授船舶驾驶和枪炮使用的人,这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美国人还负责传授领航和航海天文学知识,同时还要训练陆军和炮兵的学员教他们如何筑防。这份职业带给马吉芬1800美元的年薪,聘期3年。因此,中日甲午海战中有很多军官都是他的学生。
这一时期的马吉芬,心里一直盘桓着他的“曲线就业”梦想,有人后来查阅并翻译了他给家人的一些信。信中,他多次表达用在中国海军工作的资历来换取进入美国海军的资格。毕竟马吉芬自己的祖国还是美国。
在马吉芬从教的10年中,提职加薪,他不曾在购买军火时吃过任何回扣,这点与当时的一些中国军官不同。因此他具有了极好的名声,中国人对他的信任可以从各种重量级的委派上看出来:他曾带领一组中国官兵前往英国造船厂验收订制的军舰,他建议在威海创办一所新型水师学堂也被李鸿章和丁汝昌接受,并委以威海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亲历黄海海战
马吉芬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美好的10个年头,他也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给了中国,第十年,他34岁。马吉芬想回家乡休个假,但就在他回国前夕中日宣战。
“中国和日本马上就要开仗了,我们很可能就此永别,但我必须留在岗位上。在中国服役的10年里,他们始终以仁慈对我,如果这个时候遗弃他们,将是多么可耻。”他在战前给父母亲发回这样一封信。
主动撤消休期的马吉芬用行动向中国海军及政府表示了他对这个国家的忠诚,因此他被任命为7430吨的“镇远”号战列舰的帮带(相当于副舰长),这是一艘与提督丁汝昌旗舰“定远”号同型的舰只。
浴血黄海的全程是怎样的,头部受重创的马吉芬曾经多次回忆过,但是一直没有清晰有序地描述过,《洋人旧事》的作者张功臣曾经想把马吉芬的回忆理出个头绪。据他所述:马吉芬唯一不会遗忘的就是炮战开始那一刻,他从此刻由一名教习变成出征的战士。
不同于马吉芬向丁汝昌建议的先发制人,他发现中国人非常善于忍耐和等待,中方的战略是“避敌保船”,持重防守。这一点令马吉芬百思不解。
“镇远”舰12英寸炮命中日本舰艇“浪速”号时北洋水兵的欢呼声,还时时在海军医院病房中被回忆起来,在接下来马吉芬写给《世纪》杂志的回忆录中,“镇远”舰的情况急转真下,它遭到3艘日本战舰合围。
马帮带的“镇远”号被日舰发来的重炮打中了前甲板,管带林泰曾被震得当场昏死,马吉芬在头晕眼花中接替林泰曾指挥战斗。打到下午两点,日本对中国的舰只由12:12很快就变成12:8——“济远”和“广甲”弃战而逃,还有两艘 13年前的陈旧设备“超勇”、“扬威”沉没和搁浅。丁汝昌所属旗舰也在日舰合围下燃起熊熊烈火。
看到旗舰受损后,马吉芬命“镇远”号逼近日本舰队以分散日军火力,日军旗舰“吉野”号被吸引到“镇远”舰的近旁。马吉芬命4门克虏伯主炮齐发,吉野因此丧失战斗力,并带领两艘舰撤退。马吉芬随后见证了弹尽后的邓世昌欲率“致远” 号撞击正在逃离的日旗舰“吉野”号,欲以和倭寇同归于尽的壮烈场面。
多处负伤几近双目失明的马吉芬在昏迷中被抬进船舱,此后有些战争场面,他在两年后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来。马吉芬所在的“镇远”号在9月17日开战后,千疮百孔的躯体一直燃着大火,马吉芬本人在战后也变成了头裹棉纱、浑身是血的模样。
这次黄海大东沟海战结束了,清廷表彰了7位在加入中国海军并作战英勇的洋人,马吉芬得到顶带花翎和三等第一级宝星勋章。
不满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黄海海战的误解
在马吉芬描述的《鸭绿江外的海战》中:在那个年代,中国海军将士在仅有“镇远,定远”2艘铁甲舰的情况下,面对日本舰队5艘快速巡洋舰,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的联合快炮轰击下,蔚然不动,以自己的仅存5门火炮,与日本舰队进行厮杀,掩护运兵舰到达朝鲜。
整个战争中,中国军人作战精神是崩溃于“济远”号管代方伯谦之手,他的临阵溃逃,导致了中国舰队士气极度低落。
中国舰队之靖远,来远,经远,他们的离开与济远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是因战伤受损严重,以致于暂时开离战区,进行必要的修补,随后立即在投入作战(史实也是如此,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避至大鹿岛附近进行紧急抢修,随后两舰抢修完毕,便重新投入战斗。伊东祐亨正是看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准备再战,才于当日17时40分左右下令全队撤出战场。大东沟海战在此宣告结束 )。
这是中国海军英勇的无畏敌人的表现。中国海军,不是你们所说,所评价的那种,贪生怕死,混亏无能的乌合之众,而是,较之任何西方舰队都不逊色的“亚洲第一舰队”。
中国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在遭受了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日本舰队炮击后,依然,在那里做着应有的,即可能的还击,依照他们自身的实力,在被包围之前离开这里,是完全不成问题。日本舰队,没有任何一艘巡洋舰,敢于单独面对定,镇二舰。任何一艘铁甲舰。只要2舰联合向一个防线出击,那么,被击沉的应该是松岛号或者桥立号。
但是,他们不能走,在远处,5艘中国运兵舰,正在运送2000陆军士兵,开往朝鲜。一旦日本舰队发现,那么我们的士兵,就会遭受到日本舰队淫威的肆虐。因此,我们只能有一个选择,拿自己的强悍的身躯,来捍卫,捍卫运输舰,捍卫中国海军的崇高的尊严。
日舰,在长达1个小时多的作战中,以数百发炮弹命中于我们,但是,最大最深的弹孔不足4英寸。根本不可能伤害到我们躯体内部。我知道,日本士兵,此时已经被震慑,被我们的勇猛所震撼,他们似乎开始疑惑,为何?定镇舰死终不沉?为何!我们始终不能战胜他们?
此时,我在思索,如果不是政府方面,在更新作战计划上的疏漏,那么我们这只铁甲舰,一艘就可以剿灭日本舰队。如果不是那位济远管带临阵逃脱,造成的我们突然被动。日本舰队,你们绝对不可能是我们铁甲舰的对手。你们必然会沉没在我们的305mm巨炮的轰击下,歼灭你们是我们的职责于任务但是,如今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了。我们的确处于被5艘快速巡洋舰,包围的局面下,不可能短时间获得援军。
在经远沉没的时刻,“不久,经远到了他生命最后时刻,螺旋桨露出在空中旋转。红色舰底,一览无余,我军将士在高呼万岁!”釜屋司令官参谋黄海战记摘要《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经远,是在日本看来的中国另外一艘铁甲堡级的铁甲舰,因此,击沉他,对于日本海军来说,绝对不亚于击沉一艘铁甲舰那样的兴奋。因此,日本海军在与我们对耗了1个小时多的时间,终于击沉了1艘他们的认为的“铁甲舰”实际,经远号是装甲巡洋舰,最大排水量只有2900吨。他的外结构装甲,是交替甲板,没有镇,定铁甲舰那样的雄厚。否则,单凭吉野那“轻浮”的武力,绝对不可能撼动。
最终,我们损失4艘巡游舰,4艘战舰遭受重创。阵亡官兵720名。负伤108人。但是,中国运兵舰,5艘除利运遭受一次,搁浅的暂时危害以外,其余均安全回到旅顺。至少我们完成了任务,虽然代价是昂贵的。但是,我看到了大清勇士门的勇猛。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这个虽然没落了的帝国,他还是可以有一天,崛起于东方这个地方。
我们的同胞(美国人),在侮辱中国海军,逃跑的仅仅是1艘轻型巡洋舰,1艘炮舰。而绝大多数中国海军,奋力与日本舰队拼杀,虽然,我们处于技术上的劣势,但是,我们的精神与勇猛,使得日本舰队悍然与胆却。不要在侮辱我们。我们和我们阵亡将士,应该得到美利坚同胞的尊重。
马吉芬自杀
1895年2月17日,在经历了半个月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之后,北洋海军的最后基地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此时的马吉芬则由于伤势过于严重,在中国简陋的条件下无法获得良好的医治和疗养,再加上海军败亡,失去了众多战友的他,在中国已然无所牵念,马吉芬在威海陷落不久后即返回美国。
1897年2月10日,马吉芬向护士要来了装有他一些资料和手稿的保险箱,然后支开了她们。 11日午夜两点钟,值班护士突然听见他的病房里传来了一声枪响,当她们冲到床前时,发现马吉芬半倚在床上,手中持着一把左轮手槍,右耳上两英寸处的弹孔汩汩向外流着鲜血……原来这把枪是隐藏在保险箱中的纸堆里。在他床头的案上,留着一纸遗书,上面写道:
“注意床单没有被子弹所引燃。在此致以我对大家的赞美和道别,并为左轮手槍之事对费尔普斯小姐表示歉意,这是所有枪都会导致的一条出路。永别了!……顺便提醒一句:我虽最终自裁但这并非是一次苦难逃亡。”
马吉芬为何突然选择自殺?美国方面历来的说法是他精神错乱,并难以忍受伤痛之苦,但真相究竟是什么?
1895年2月12日凌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殺。
1895年2月13日,“镇远”号代理管带,马吉芬好友杨用霖以手槍自殺。
威海卫之战的失败,使北洋海军走到了全军覆没的边缘,忠勇的海军将领不愿投降日军,愤然自尽。马吉芬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
“其中如提督丁汝昌,我不能不向其深切沉痛追悼。他既是勇敢的武士,又是温和的绅士,他迫于滥命和强敌作战而一败涂地。及见大势已去,尽毕生最后的职责,为了麾下将士的生命而与敌签约。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他曾期望活着,但他知道祖国的不仁,对他的冷酷待遇将要超过不共戴天的敌国。在夜半孤灯之下,左思右想,饮鸩而逝。老英雄当时的感情究竟如何?”
或许,这个受伤的美国人也有同感。他被他吝惜金钱的祖国剥夺了他所渴望的服役机会,只好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他的生命奉献给了另一面国旗下的人民。
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言:“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而此篇文章,也愿所有对中国有过帮助的国际战士们安息!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